第九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落幕 |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4-12-31 动态浏览次数:1058 |
信息工程系 2014年第九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 工作总结 一、大赛背景 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是一项面向全国大中专院校信息技术及相关专业在校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目的是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平台。历届大赛得到了参赛师生的广泛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第八届大赛有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03所院校积极组织参赛,参赛团队总数为5467个。这项赛事已经逐步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展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重要舞台。 二、组织机构 大赛设全国指导委员会,负责对本届大赛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下设大赛组织委员会,负责本届大赛的组织管理工作;聘请国内著名高校专家及信息技术领域知名企业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指导大赛的命题和评审工作。 三、比赛科目 本届大赛设11个科目,学生以团队形式报名参赛,每个学生可以参加一个科目。参赛团队按要求提交作品,经过专家初审后确定进入决赛的团队,再通过现场决赛决出各种奖项。比赛科目有:
四、比赛时间 竞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进行。 (一)初赛。定于2014年6月1日-11月10日进行。由竞赛组委会统一命题,各参赛队伍制作作品,完成后通过网络或邮寄的方式提交,组委会组织评审。主要包括参赛报名、作品提交、作品初审几个阶段。 (二)决赛。定于2014年12月6-7日进行,地点是北京,竞赛形式为答辩和技能实操或考试。每参赛队派一名选手代表以多媒体的形式汇报作品的设计思路、制作方案和创新之处等,并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经综合评定后得出最后成绩。12月8日举行颁奖典礼。 五、校内组织 接到大赛组委会发出的竞赛通知后,我系对此项赛事高度重视。在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系向相关系部发出了通知,由我系统一组织,共同参加本次大赛。在系内通过班会通知等宣传方式向学生宣传,学生自主报名后,由系里分派或学生自选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完成参赛作品的制作并按时提交。全校共有63支队伍近200人报名参赛。 11月份竞赛结果公布后,产生了三等奖和晋级决赛的名单。各系自行组织了针对参赛学生的培训和整改,并于12月份由我系统一组织去北京参加决赛。 六、参赛过程 第一阶段(2014年5月1日—7月18日):报名参赛 我系通过电子邮件将《参赛学校回执表》报送至大赛组委会,大赛组委会经审核后为参赛学校开通大赛管理系统帐号,并邮寄大赛宣传资料。 第二阶段(2014年6月1日—9月30日):组织报名 大赛组委会在大赛官网上公布各科目比赛说明,各个系负责本系的组织发动及报名资料汇总,我系负责通过参赛官网学校管理帐号登录大赛管理系统,在“团体赛信息管理”模块中进行报名。学生个人参赛为1名学生和1名指导教师,团队参赛为2-3名学生和1-2名指导教师。在本阶段,各系领导对此次比赛高度重视,就教研组建设及参与竞赛的相关事宜做出了指示,给出了具体、详尽的意见。要求指导教师本阶段在充分理解本次竞赛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确定参赛的课题。全体指导老师认真阅读本次竞赛的内容和要求,与参赛学生分析讨论后选定参赛科目及参赛课题。 第三阶段(2014年10月10日前/“学院联合”——家居产品创意设计:2014年10月31日前):提交作品 本阶段主要是各系对教学资源做合理整合,在各系领导的全面布置和协调下制定参赛作品的全面设计方案,就参赛工作进行了具体分工和布置。指导教师充分理解竞赛要求、查阅竞赛的相关资料,分别对各参赛选手进行辅导,在各分赛截止日期前完成相关工作,顺利提交作品。 第四阶段(2014年10月10日--11月10日):作品初审 由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进行初审。通过初审产生进入决赛的团队名单,公布决赛名单:2014年11月15日(同时公布决赛说明)。 第五阶段(2014年11月15日--12月5日):决赛准备 根据官网公布的决赛名单,指导教师们对所有入选决赛作品方案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讨论,提出意见进行修改,对各部分之间进行整合完善,并就确定的设计方案完成相关的设计成品、答辩PPT。 第六阶段(2014年12月6--7日):现场决赛 现场决赛在北京举行,由大赛组委会指定的学校承办,大赛组委会负责决赛的组织实施。决赛由现场产品演示、现场答辩、现场实操考试等环节组成(详见决赛说明),通过现场决赛产生大赛奖项。 七、经验总结 1.科学选拔参赛选手,因材施教。采用教师推荐、学生自荐、同学互荐等方式,对于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同学选拔其进入兴趣小组,重点培养,因材施教,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由专任老师指导,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技能,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科竞赛储备了众多的精英选手。同时这些举措有良好的示范意义,逐渐形成了“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学习氛围,塑造了良好的学风。 2.注重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学科竞赛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靠团队整体的力量取得竞赛的成功,因而团队协作能力非常重要。在平常的训练中我们注重此方面的能力培养,密切配合,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做到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3.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指导教师的配置上,优先选用知识精湛、年富力强的教师参与竞赛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严格按照竞赛要求进行培养,将学生培养成富有战斗力、敢打硬仗的优胜团队。 八、下一步打算 1、建立大赛长效机制,理顺大赛工作程序 我们必须建立大赛长效机制,这是今后组织学科竞赛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保障选手选拔的科学性、培训工作的长期性、选手培训的长效性、大赛指导教师的稳定性、宣传报道的高效性等。 2、优化培训方案,建立统一培训模式 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加强各系之间的沟通,搭建教师交流的平台,让教师们尽可能多的了解教学的新信息、新技术、新方法。同时作为专业教师我们应该加强对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的学习,注重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的需求。 九、反思 学校高度重视本次参赛活动,安排我系具体负责此次竞赛。参赛相关各系领导对参赛进行了全面的布置,积极协调配合,从各个层面支持参赛,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新方法,通过参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通过这次比赛,让我们得到了多方面的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尤其是年轻老师正逐步成长起来了。面对其他参赛院校,我们肯定成绩,也要认识到不足。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始终都应该是摆放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必须花比别人更大的气力、更多的时间,才能在追赶强者的努力中提升自我、拉近并赶上传统强校。 希望通过认真总结,积累大赛经验,使下一次的学科竞赛取得更加满意的成绩!
|